张山人画松歌

高堂云气昼漠漠,四壁阴森满丘壑。知是山人十八公,苍鳞紫甲纷披落。
一株如屈铁,瘦骨崚嶒藓皮裂。两株如老龙,尺幅飞腾雷电掣。
朱明赤帝烜南讹,烈日未得鞭羲和。耳边恍有翠涛出,置身忽在嵩山阿。
观者无言俱动色,绢素淋漓满烟墨。羡君腕底有徂徕,那数秦封与汉植。
吾闻古来画古松,能者无过偃与宏。精神入微妙,化夺天地工。
后来好手谁可比,雄姿崷崒将毋同。千年茯苓下结实,此图莫放仙人入。
神物由来鬼欲偷,玉轴金箱好收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山人画松歌》是清朝诗人郑典的作品,这首诗以高远的意境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郑典,清朝诗人,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他的作品常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 诗歌形式:《张山人画松歌》采用古体诗的形式,通过简洁有力的语句,传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但根据作品内容和风格推测,可能是在清代。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一株如屈铁”形容松树挺拔如铁,“两株如老龙”,形象地描绘了松树的姿态和生命力。
  • 语言特色:“耳畔恍有翠涛出,置身忽在嵩山阿”等句子,用词精准,形象生动,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松林之中的生机与和谐。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
  1. 文化意义
  • 自然意象:《张山人画松歌》通过对松树的描述,展现了自然之美,传递了一种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态度。
  • 审美情趣:诗歌中的松树形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象征意义的延续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
  • 时代反映:作为清代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展示了该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1. 赏析建议
  • 深入阅读:欣赏这首诗时,可以反复朗读,感受其音韵美和意境深远。
  • 背景研究:了解作者郑典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 跨文化交流:将这首诗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类似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美表达方式。

《张山人画松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对话。它让人们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仍能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心灵栖息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