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咏蝶

一梦蘧蘧,早悟彻、浮生是幻。忆蠖屈、草茅伏处,化身未现。裹叶青虫谁鉴赏,抱枝毛蛹真堪厌。忽高飞、彩翼焕文章,群争羡。
亭榭好,芳寻遍。锦绣里,花迷恋。纵繁华也要、能消福艳。春色名园酣富贵,秋风败堵忘贫贱。味庄周、意趣最幽深,宜参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咏蝶》是近代诗人潘榕所作的一首古风诗词。下面将简要介绍该作品的内容、作者背景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内容摘要
  • 诗意描述:潘榕的《满江红·咏蝶》以蝴蝶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蝴蝶的美丽与脆弱,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羡团圆,素影伴佳人,终朝夕”等句,展现了蝴蝶与花朵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 艺术特色:诗歌语言优美,意象生动,通过对蝴蝶的描写,折射出对人生和自然美的深刻感悟。整首诗结构紧凑,韵律感强,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潘榕(1865—1929),字荫荪,又字印僧,祖籍浙江山阴。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到民国的转变,曾在乐厂盐大使职,后定居。潘榕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文学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 文学贡献:潘榕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1. 文学史地位
  • 古代文学:《满江红·咏蝶》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诗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现代文学:作为近现代的文学作品,潘榕的《满江红·咏蝶》在当代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还能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1. 艺术鉴赏
  • 意象运用:潘榕在《满江红·咏蝶》中巧妙地运用了蝴蝶这一意象,通过对蝴蝶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诗人通过对蝴蝶的观察和想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之中,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情怀。

《满江红·咏蝶》不仅是潘榕个人的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