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 罗秋浦明经丈属题云根老屋图,时约游罗浮

问青山、阅人多少,千秋谁占诗屋。凤凰台冷余荒草,只有骚坛高筑。山十幅。看出岫云根,暝压帽檐绿。先生睡足。又吟对黄花,闲搔白发,瓮酒正初熟。
珊洲上,许我题襟句续。叩门来认乔木。终南捷径徒供笑,底似归来盘谷。青簇簇。指一角罗浮,画入屏风曲。猿催鹤促。约村补梅花,洞骑蝴蝶,相与策筇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提供的链接中,《摸鱼儿·罗秋浦明经丈属题云根老屋图,时约游罗浮》是潘飞声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诗人对青山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通过对凤凰台和骚坛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耸入云的楼阁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下面将对该词进行更为深入的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意图
  • 作者生平:潘飞声,一位生于1858年的诗人,他的祖籍来自福建省。他在香港和广州等地生活并工作,曾担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南社成员等职。
  • 创作动机: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写“罗秋浦”,即罗浮山,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尊重。同时,通过与友人约定游览罗浮山的情节,展示了作者对于友谊和旅行的渴望。
  1. 诗歌内容分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中多次出现对青山、云根、黄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 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凤凰台、骚坛等象征性的建筑和历史遗迹的提及,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个人情感联系起来,展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如凤凰台冷余荒草、山十幅等,这些意象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风格:潘飞声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感召力,使得整首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
  1. 文化意义
  • 对自然美的追求:潘飞声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传达了一种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通过对比古代的骚坛与现代的罗浮山,诗人探讨了历史的连续性与变迁,体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哲学思考。

《摸鱼儿·罗秋浦明经丈属题云根老屋图,时约游罗浮》是潘飞声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