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春舲

探幽乘暇日,小立伫花前。
人去已千里,春归又一年。
柳含香雨重,松抱法云圆。
半晌增惆怅,重来翠接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刘春舲》是清代诗人潘世恩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潘世恩的文学才华,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下面将深入探讨《和刘春舲》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探幽乘暇日,小立伫花前:诗人在闲暇之余,驻足于花前,沉浸在对自然的探索之中。
  • 人去已千里,春归又一年:表达出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 柳含香雨重,松抱法云圆: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既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有法源寺的宁静与祥和。
  • 半晌增惆怅,重来翠接天:通过“惆怅”一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同时期盼着重逢的美好景象。
  1. 作者生平
  • 潘世恩(1769-1854):清朝名臣,字槐堂,号芝轩,晚号思补老人,有真意斋、思补堂、清颂等室名。他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历史见证者,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初名世辅,小字日麟:显示了潘世恩早年的姓名及家族背景,为了解其生平提供了重要线索。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 情感真挚:诗歌充满了对故人的深情怀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细腻。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作为一位历史见证者,潘世恩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和创作,潘世恩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和刘春舲》不仅仅是一首诗词,它更是潘世恩个人情感、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