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展墓

三尺蓬科几树梅,梅根碧血总成苔。
春山雨露僧时到,画角昏黄鹤一来。
入梦有人迷北海,招魂无地哭西台。
鸱夷未化钱塘水,莫怪潮声夜夜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泠展墓》是清代诗人潘耒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具体介绍《西泠展墓》:

  1. 作者简介
  • 潘耒(字次耕,又字稼堂、南村),晚号止止居士,出生于江苏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他与兄长潘柽章并称,均为清初学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 诗的第一句“三尺蓬科几树梅”,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景象,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诗句“梅根碧血总成苔”则通过比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春山雨露僧时到,画角昏黄鹤一来”这两句诗描绘了春天山林中的宁静景象,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潘耒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象丰富而深刻。他的诗作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 在《西泠展墓》中,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西泠展墓》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的独到见解。
  • 作为潘耒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泠展墓》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对于研究清代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1. 现代影响
  • 尽管《西泠展墓》创作于数百年前,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 在现代文学史上,潘耒的作品仍然被广泛引用和讨论,成为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西泠展墓》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诗人的才华,更在内容上传递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这首诗作为潘耒的代表之作,不仅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