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芜湖

残笛鸠兹路,银河耿未收。
江帆凉近月,夜水白沈楼。
树出天门晓,潮生海国秋。
乡园西望近,归梦满吴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发芜湖》是清代诗人潘慎生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芜湖早晨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旅程的期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残笛鸠兹路,银河耿未收。
    江帆凉近月,夜水白沈楼。
    树出天门晓,潮生海国秋。
    乡园西望近,归梦满吴头。

  2. 诗歌内容解析

  • 残笛与银河:诗中开头两句“残笛鸠兹路,银河耿未收。”描绘了日初的景象,残笛声从遥远的鸠兹路传来,而夜空中的银河依然清晰可见。这里既表达了旅途的寂寞与遥远,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江帆与夜水:接下来“江帆凉近月,夜水白沈楼。”通过描绘江上的帆船和水中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 天门与海国:“树出天门晓,潮生海国秋。”这两句诗描绘了晨曦中的天门山和海边的景色。树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而潮水在海国中涌动,秋天的韵味由此而生。
  • 乡园与归梦:“乡园西望近,归梦满吴头。”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途的期待。他站在吴地的高处,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回家的梦想。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衬托:诗中通过对比(如残笛与银河、江帆与夜水等)和衬托(如清晨的天门山与海边景色)来增强诗意,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意象的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残笛、银河、江帆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 节奏与韵律:这首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五个字,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1. 情感表达
  • 思乡之情: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思乡情感,诗人在旅途中不断回望故乡,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期待未来:同时,诗中的“归梦满吴头”暗示了诗人对未来旅程的憧憬,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
  • 审美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即通过对自然美的把握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晓发芜湖》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幅流动的自然画卷,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