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宫方伯怡云返嘉兴

四纪离群两白头,那教小聚不绸缪。
花才开处席先步,月已残时吟未休。
堕泪有碑留汗简,立锥无地著菟裘。
郎君佐郡西湖近,何必劳山始钓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同年宫方伯怡云返嘉兴》是清代诗人卢见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卢见曾:字抱孙,自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因高宗追查历任盐政提引征银事被处死。卢见曾少时即工诗有名,后转而治经学,喜刻书,校刊《雅雨堂丛书》,并有《雅雨堂集》等作品流传。
  1. 诗歌原文
  • 原文:“四纪离群两白头,那教小聚不绸缪。花才开处席先步,月已残时吟未休。”
  • 解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离多时的感慨。诗人用“两白头”形容自己和同僚都已白发苍苍,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相聚时光的珍惜。“那教小聚不绸缪”意味着在聚会时应该提前做好准备,表达出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渴望和对相聚时光的重视。
  1. 诗歌赏析
  • 主题:《送同年宫方伯怡云返嘉兴》主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通过对时间流逝和相聚时刻的描写,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 艺术特色:此诗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情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和意境。
  1. 创作背景
  • 政治背景:卢见曾作为官员,在官场中经历了起伏,最终因涉嫌贪腐被朝廷追究责任。这一历史背景为《送同年宫方伯怡云返嘉兴》的创作增添了一丝沉重感。
  • 个人情感: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卢见曾在官场失意后,更多地将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之中,这首诗正是他情感抒发的一种方式。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此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创作不仅展示了卢见曾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传承:《送同年宫方伯怡云返嘉兴》作为清代文学作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情、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以及官场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送同年宫方伯怡云返嘉兴》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情感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情感世界以及官场文化的宝贵资料。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