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亭谒方正学祠

恨杀年年燕子来,春风不放野棠开。
董狐笔是苌弘血,碧渗堂阴绣作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末亭谒方正学祠》是清代诗人薛宁廷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都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这首诗的丰富背景知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薛宁廷(1693—1758),字石丈,号石屋山人,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南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反清复明的壮志,也有遁世归隐的闲适。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赞誉。
  1. 诗歌原文
    恨杀年年燕子来,春风不放野棠开。
    董狐笔是苌弘血,碧渗堂阴绣作苔。

  2. 诗歌解析

  • 第一联:“恨杀年年燕子来,春风不放野棠开。”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美景无法欣赏的哀怨之情。燕子每年如期而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但春风却不允许这些生机勃勃的景物开放,暗示了诗人对于春天美景被破坏的无奈与悲愤。
  • 第二联:“董狐笔是苌弘血,碧渗堂阴绣作苔。”这两句运用了典实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正直忠臣的深深怀念。董狐笔代指正义之笔,苌弘血代指忠诚之血,而碧渗堂阴绣作苔则象征着奸佞当道,忠良遭贬的残酷现实。这种对比强烈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公正的深切关注和对邪恶势力的强烈谴责。

薛宁廷的《木末亭谒方正学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