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宿德州

霁色明遥堞,停车欲暮天。
虹收千树雨,月破一溪烟。
帆影斜侵岸,笛声清在船。
津亭寻旧馆,回首几经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宿德州》是清代诗人萧榕年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萧榕年通过精致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雨后德州画面,不仅让人赏心悦目,更引发人们对于时间和变迁的深刻思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萧榕年,字霞村,福山人,乾隆壬申进士及官连州知州。他的诗集为《裕昆堂诗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 《雨后宿德州》创作于诗人任连州知州期间,此时他身处清静之地,自然景观和官场生涯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歌原文
    霁色明遥堞,停车欲暮天。虹收千树雨,月破一溪烟。帆影斜侵岸,笛声清在船。津亭寻旧馆,回首几经年。

  2. 诗歌赏析

  • 前四句:首联以“霁色明遥堞”开篇,描绘出雨后初晴的景象,远处的城堞在晴朗的天空下显得分外清晰。接着,“停车欲暮天”表达了诗人停车欣赏这美丽景色时的愉悦心境。
  • 中间四句:第二联到第四联,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展现了雨后德州的自然美。其中“虹收千树雨”形象地描述了彩虹的出现,象征着风雨过后的美丽景象。“月破一溪烟”则用“破”字形容月光穿透薄雾,映照在溪水上形成轻纱般的烟雾。“帆影斜侵岸”描绘了帆船随风摇曳的影子斜插在岸边,而“笛声清在船”则是对舟上笛声的传述,增添了一份宁静的氛围。
  • 结尾两句:尾联则从游历的角度抒发情感,“津亭寻旧馆,回首几经年”,表达了诗人在津亭寻找旧时馆舍时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如“霁色”、“暮天”、“虹收”、“月破”、“帆影”和“笛声”等,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场景之中。
  • 语言优美:诗中使用了大量的修饰词和比喻手法,使得语言既简洁又富有美感。例如,“霁色明遥堞”中的“霁色”和“遥堞”搭配使用,增强了视觉效果;“月破一溪烟”中的“破”字更是妙用夸张,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
  • 意境深远:《雨后宿德州》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时间流逝的哲思。尾联的“回首几经年”透露出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禁回顾往昔,思考生命和历史的长河。

《雨后宿德州》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清代诗歌艺术的佳作,展示了诗人萧榕年对自然美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妙与深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