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 邻舟箫声

箫声幽咽出邻舟。仿佛忆扬州。多应离绪难遣,故付与、别人愁。
江月上,浦云收。夜悠悠。我歌谁和,心在吴天,梦落秦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诉衷情 · 邻舟箫声》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薛时雨所创作的词。此词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夜晚景象,通过箫声与江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接下来的内容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他生于安徽全椒,是一位有才学的文人。薛时雨在咸丰三年中进士,并历任杭州知府等职。

  2. 诗词原文
    《诉衷情·邻舟箫声》:

箫声幽咽出邻舟。  
彷佛忆扬州。  
多应离绪难遣,故付与、别人愁。  
江月上,浦云收。夜悠悠。  
我歌谁和?心在吴天,梦落秦楼。  
  1. 诗词赏析
  • 情景交融:词中“江月上,浦云收”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云影渐收的宁静夜景,与词人的内心世界相呼应,体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不舍。
  • 情感深沉:通过描述“多应离绪难遣”,表达了离别之苦难以言喻的情感,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哀怨和深情。
  • 意境优美:词中的“梦落秦楼”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梦境,还暗示了其内心的飘泊不定,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1. 词的意象
  • 邻舟箫声:这一意象是整首词的线索,它既是现实场景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回响。箫声作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元素,通常与离别和思念联系在一起。
  • 扬州:扬州是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多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词中的“仿佛忆扬州”可能指的是作者曾经或正在经历一段与扬州相关的记忆或情感体验。
  • 夜悠扬:夜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使得词中的离愁别绪更加凸显。
  1. 创作背景
  • 薛时雨生活在清朝末年,这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薛时雨的词作往往流露出深刻的时代感和个人感慨。
  • 从内容来看,《诉衷情·邻舟箫声》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感受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薛时雨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状的无奈和忧伤。
  • 此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如其仕途坎坷、离乡背井等。这些经历可能激发了他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
  1. 词的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薛时雨在词中巧妙地运用了简练的语言,使得整个作品既符合古典诗词的审美特点,又不失现代感。
  • 意象丰富:词中采用了多种意象,如“江月”、“浦云”等,这些自然景物不仅仅是背景的点缀,更是情感的象征,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 情感真挚:整首词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离别的不舍,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同身受。

《诉衷情 · 邻舟箫声》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情感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