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阳里

四野红霜牧笛愁,悲风蹈厉卷河流。
高阳里在无人醉,广武坟凋几树秋。
作客长眠芦絮榻,寻僧闲坐菊花楼。
田家不解神何氏,操一豚蹄祝满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高阳里》是清代阎尔梅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下面是对这首作品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背景:阎尔梅,字九皋,号红药生,晚清时期著名文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领域。《游高阳里》的创作时间虽未明确,但通过其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完成的。
  2. 诗词原文:诗的原文如下:“四野红霜牧笛愁,悲风蹈厉卷河流。高阳里在无人醉,广武坟凋几树秋。作客长眠芦絮榻,寻僧闲坐菊花楼。田家不解神何氏,操一豚蹄祝满篝。”
  3. 诗词赏析:《游高阳里》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哀愁与孤独感。诗中的“四野红霜”描绘了秋天的寒冷景象,而“牧笛愁”则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诗人通过对比“高阳里”的宁静与“广武坟”的萧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结尾处“操一豚蹄祝满篝”可能暗指某种仪式或祈求,反映了作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或对生活的某种执着。
  4. 文化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阳里”往往象征着富贵之地或是权贵之所,而“广武坟”则是历史遗迹,常被用来象征英雄或忠魂。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描述,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对这些逝去英魂的缅怀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5. 艺术特色:阎尔梅的诗歌多采用七律的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符合传统规范,更在内容上展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游高阳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清朝文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批判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反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