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屈家渡

灵均久逐江波逝,此地犹传古渡名。
众壑分流归一水,悲笳无次逼三更。
半生劳役老将至,千载怀人心未平。
莫问高阳旧行迹,梦中风露采芳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屈家渡》是清代诗人钱界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反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灵均久逐江波逝,此地犹传古渡名。众壑分流归一水,悲笳无次逼三更。半生劳役老将至,千载怀人心未平。莫问高阳旧行迹,梦中风露采芳。
  • 译文:屈原长久地追随江水逝去,此地依然流传着古老的渡口之名。众壑分流归于一水,悲笳声中没有次第地逼近三更。半生的劳役让我渐渐衰老,千年来怀人的心境未曾平静。不要询问那高阳的旧行迹,在梦中风吹露气采摘芬芳。
  1. 诗歌内容分析
  • 历史与现实:《宿屈家渡》通过描绘屈原的形象,折射出历史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影。屈原的“久逐江波逝”象征着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其“此地犹传古渡名”,则表达了人们对古老传统的尊重和怀念。同时,诗中还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影响,如“半生劳役老将至”和“千载怀人心未平”,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
  • 情感表达:诗中的“悲笳无次逼三更”和“梦回风露”等意象,传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事沧桑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众壑分流归一水”),以及使用悲笳、风露、芳香等象征性元素,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而又不失美感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共鸣。
  1. 艺术特点与创作背景
  • 艺术特点:钱界的《宿屈家渡》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创作背景:该诗的创作背景与清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经历了多次战乱与社会变革,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同时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钱界作为清代的诗人,其在作品中反映的忧国忧民之情正是当时时代背景的写照。

《宿屈家渡》不仅是一首表现了诗人深厚历史情怀和对人生哲理思考的诗歌,也是一幅融合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艺术魅力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