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孝标弟岁暮杂感

四海无家倍可怜,家徒壁立操弥坚。
马医未业终无术,虎吏难逃莫问田。
学稼故应先学圃,安贫自得渐安禅。
嗣宗恸哭刘伶醉,壮志销沉不诅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孝标弟岁暮杂感》是清代文学家钱兴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同时也在内容上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境遇深刻的思考。下面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特点与价值:

  1. 内容主题:此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慨。诗中通过描写四海无家、家徒壁立等场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悲凉感和无力感。诗人用马医未业、虎吏难逃等典故,寓意着个人在社会大潮中的无力和挣扎,进而表达了对世事的忧虑和对命运的无奈。

  2. 艺术手法:钱兴祖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传统的律诗形式,遵循平仄韵律,使得诗歌在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美。同时,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四海无家倍可怜”)、情感的抒发(如“嗣宗恸哭刘伶醉”),以及哲理的思考(如“学稼故应先学圃,安贫自得渐安禅”),使得整首诗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文化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颇为有趣。钱兴祖身处清朝晚期,这个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萧条。诗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创作诗歌,无疑加深了诗中的情感深度和现实意义。诗中流露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4. 历史影响:《次韵孝标弟岁暮杂感》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不仅是清代诗歌的一个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显示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5. 启示意义:《次韵孝标弟岁暮杂感》给读者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另一方面,它也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救赎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此外,诗中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次韵孝标弟岁暮杂感》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不仅因其优美的艺术形式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