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尽还生,拔馀不死,只有春来芳草。含烟衬碧,带雨浮青,消尽三冬枯槁。何事萋萋满庭,惹藓萦苔,更无分晓。尽教它生意,浓添罗袜,不曾轻到。
还又向、斜日楼头,浮云槛外,遥望晴痕一道。花骢去后,油壁来时,今古离愁多少。试问长亭短亭,芳意年年,几时才了。只愁它、绿遍天涯,不管闲庭人老。
惜馀春慢春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惜馀春慢”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首词牌名。这首词由清朝的钱湘创作,其内容主要是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感慨时光的流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能传递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惜馀春慢》作为一首宋代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惜馀春慢》的创作背景是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言简意赅、情感丰富而著称,能够在短短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钱湘作为一位词人,他的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情感的影响,通过《惜馀春慢》这样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惜馀春慢》的内容涉及春天的景象和季节变化,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季节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观察。通过对春草、春花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词人传达了对生命轮回和时间流逝的哲理思考。在中国文化中,自然界的变化往往被视为宇宙间的一种缩影,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人们可以领悟到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和解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深刻认识。
《惜馀春慢》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其作为宋代词作的一部分,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展示了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才华,还反映了宋代时期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样一首词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