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半野堂

残生天与慰途穷,是处云霞媚此翁。
卜宅已居青嶂里,移家仍在翠微中。
映门杨柳萋迷绿,掩户桃花合匝红。
但放秦人鸡犬去,也应识路似新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移居半野堂》是清代著名诗人钱谦益的一首诗,反映了作者在虞山边半野堂居住期间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状态。诗中描绘了半野堂的环境及其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体分析如下:

  1. 创作背景
  •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东南文宗”。
  • 他于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从城东的荣木楼搬迁至虞山边的半野堂,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1. 诗作原文
  • “残生天与慰途穷,是处云霞媚此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命旅途的感慨,以及对于半野堂周围自然美景的赞叹。
  • “卜宅已居青嶂里,移家仍在翠微中。”描述了诗人选址和搬家的过程,强调了他对环境的适应和喜爱。
  • “映门杨柳萋迷绿,掩户桃花合匝红。”通过对半野堂外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半野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 诗歌赏析
  • 《移居半野堂》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更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和理想的生活方式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
  • 诗中的用词如“云霞”“青嶂”“翠微”,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半野堂周围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1. 历史意义
  • 《移居半野堂》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环境的高度重视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 该诗作为清代诗选的一部分,对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 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后呼应,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

《移居半野堂》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对美好生活和环境保护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