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诗高侍郎平仲

平仲巡两河,揽辔出西台。就寇方燎原,宛雒荡劫灰。
移师围大梁,投鞍成覆敦。登陴七昼夜,死守凭崔嵬。
累卵我势急,中目贼焰推。保汴唯汝劳,国功帝念哉。
遂膺全豫寄,旌节焕昭回。解严逾夏秋,悉众贼复来。
长堑截飞鸟,巨炮轰殷雷。潜队穿地裂,梯冲舞风颓。
及堞骨相柱,薰穴尸成堆。负户我告病,濡褐敌未衰。
是时诸道兵,左次大河隈。半夜朱仙镇,十万溃喧豗。
沈城声援绝,馈运甬道隤。擂石尽发栋,陈焦资炊骸。
噬指徒恸哭,大临谁告哀。河伯为解围,洪流夜击礌,我师既北徙,贼戈亦南回。
优诏许休沐,宠秩旌厥能。还家甫抹马,虏入沂城隳。
抗辞骂凶丑,并命捐匹侪。吁嗟忠壮士,纠缠罹凶灾。
贼锋乍撞㧙,奴刃旋提捶。自从兵兴后,屠溃自相偕。
金柝不夜击,和门尝昼开。九攻敌已穷,三板志不乖。
方镇皆斯人,王略宁未恢。何当大星陨,坐见长城坏。
我非哭其私,惜此天下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谦益的《三良诗·高侍郎平仲》是一首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情感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学者。他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成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在政治斗争中因与权力中心温体仁争权而失败,最终被革职。
  1. 诗歌原文
  • “平仲巡两河,揽辔出西台。”描述了高侍郎平仲巡视黄河两岸的情景,展现了其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就寇方燎原,宛雒荡劫灰。移师围大梁,投鞍成覆敦。”进一步展示了当时战乱频发,人民处于危难之中,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
  • “登陴七昼夜,死守凭崔嵬。累卵我势急,中目贼焰推。保汴唯汝劳,国功帝念哉。遂膺全豫寄,旌节焕昭回。解严逾夏秋,悉众贼复来。长堑截飞……”描绘了高侍郎为了保卫国家,不惜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勇气。
  1. 诗歌鉴赏
  • 《三良诗·高侍郎平仲》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 诗中的“死守凭崔嵬”,体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对当时民族英雄精神的一种赞颂。
  • “国功帝念哉”这句话也显示了诗人对国家功绩的重视和对皇帝的期许,反映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1. 诗歌背景
  • 此诗作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当时钱谦益正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的仕途虽然充满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儒家的道德理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 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危机的深深忧虑。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 “遂膺全豫寄,旌节焕昭回”这句表明,尽管诗人在政治斗争中遭受挫折,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诗歌影响
  • 《三良诗·高侍郎平仲》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诗中对战争的描写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使得这首诗成为了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文献。
  • 钱谦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成为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
  • 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这首诗也被视为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良诗·高侍郎平仲》不仅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