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带夕阳,倏已落山背。
参差楼殿影,远山藤萝外。
沿缘白石湾,豁开青莲界。
郁然松桧深,金刹山门大。
撞钟千指集,洗钵诸天会。
遂登般若坛,一览众峰最。
暝色到来迟,苍崖犹可绘。
寻幽非易竟,日夕亦云愒。
一觉到僧床,潺潺枕边濑。
暮抵潭柘寺
介绍
《暮抵潭柘寺》是清代诗人伯昏子的作品。
《暮抵潭柘寺》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和哲思的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读者带到了潭柘寺这个古刹之中。诗中不仅描述了黄昏时分寺庙周围的景象,还通过对夕阳、楼殿、山影等元素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一种触动和共鸣。
《暮抵潭柘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通过诗中的意象,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感悟。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生动的心灵史诗。
《暮抵潭柘寺》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诗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宇宙观,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方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感悟,而《暮抵潭柘寺》正是提醒我们,应当放慢脚步,去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
《暮抵潭柘寺》的阅读体验是多层次的。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从日落到日出的自然更替,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波动。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幕幕精心编排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山谷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这份宁静和深远。
《暮抵潭柘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暮抵潭柘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特感悟,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和感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