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李达泉中翰归晋宁

远山浮绿水涵青,三月烟光入画屏。
细雨看花湖上寺,春风送客柳边亭。
舟逢有道期同济,酒对无功忍独醒。
帆影忽随斜日尽,苍茫小立思冥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同年李达泉中翰归晋宁》是清代诗人谢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途的关切和不舍,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1. 诗歌原文与背景:谢琼的《送同年李达泉中翰归晋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诗中远山、绿水、三月烟光等意象生动地勾勒出江南水乡的自然之美,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李达泉中翰归晋宁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于未来重逢的美好期待。
  2. 诗歌内容解析: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卷。诗中的“舟逢有道期同济”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朋友在旅途中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前行的愿望;而“帆影忽随斜日尽”则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船只渐行渐远的情景,使整首诗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3. 艺术特点: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远山浮绿水涵青”、“细雨看花湖上寺”等,这些富有诗意的描述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唯美和深沉。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内心的抒发。
  4. 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送同年李达泉中翰归晋宁》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诗中的江南水乡美景、自然与人的情感交融,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感慨,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