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李鲁山金清山见和之作却答

皇华嘉拜幸如何,得得归骢乐意多。
白岳晴岚迎使节,绿江秋浪度仙艖。
钩银画铁今难继,水鸟山云古不磨。
我愧阳春无妙曲,巴吟远向郢中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李鲁山金清山见和之作却答”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李卓吾先生(李贽)及其《水浒传》的赞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王阳明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写道:“得李鲁山金清山见和之作却答”,意思是他得到了李卓吾先生关于《水浒传》的评论,对此进行了反驳。王阳明认为,李卓吾先生的《水浒传》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他认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虽然英勇善战,但他们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首先,王阳明认为李卓吾先生在评论《水浒传》时过于强调了武力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道德修养。他认为,虽然《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具有很高的武艺,但他们在面对朝廷和腐败官员时所表现出的暴力行为是不合适的。因此,他主张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而不是单纯的武力。

  2. 其次,王阳明认为李卓吾先生对《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过于理想化,而忽略了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他举例说,《水浒传》中的宋江虽然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但他最终却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和朋友,成为了朝廷的一员。因此,他认为英雄人物应该是既有高尚品德又有缺点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面貌。

  3. 最后,王阳明还认为李卓吾先生在评论《水浒传》时过于强调了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而忽略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他认为,虽然《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和归顺朝廷。因此,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利益。

王阳明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道德修养、人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的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