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洪稚存自西域释还

一官狂戆近沽名,匹马安西万里行。
隔岁雷霆天霁怒,逐臣席帽夜论兵。
方流玉水夸亲历,积石河源忆改更。
归及酒泉应失笑,渴羌依旧醉颜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洪稚存自西域释还》是清朝诗人应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写作者亲身经历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事件:此诗作于清朝时期,具体时间未明。诗中涉及的“西域”指当时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可能是指新疆、中亚等地。在那个时期,由于边疆动荡不安,许多官员被派往这些地方处理事务,其中不乏像应澧这样的文人。
  • 个人经历:作为一官之身,应澧亲历了安西(古代西域地区)的万里行程,经历了战乱与政治风波。这种经历让他有机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复杂局势。
  1. 诗歌形式
  • 诗体结构:《闻洪稚存自西域释还》属于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具有固定的形式和韵律要求,每句七个字,共有四联,每联五个字,共八句。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鲜明,便于表达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 押韵情况:该诗采用了押[庚]韵的写作手法,这意味着诗歌的末尾韵脚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音韵之美。
  1. 诗歌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诗中的“一官狂戆近沽名,匹马安西万里行。”表达了作者为了名声而不惜远赴万里之外的西域,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难、追求功名的态度。然而,诗的另一部分“隔岁雷霆天霁怒”则反映了他对于朝廷政治斗争的无力感,以及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如“方流玉水夸亲历”,“归及酒泉”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隐喻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此外,诗人在诗中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闻洪稚存自西域释还》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文人思想以及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文学意义: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清代文人的诗歌风格,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研究古代诗歌的重要作品。
  1. 现代影响
  • 文学教育: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这首诗经常被选作教材,用以教授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 文化交流:这首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分,在国际上亦有传播,通过翻译和介绍,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闻洪稚存自西域释还》,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清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并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