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安庆怀黎天锡

埤堄秋深落木空,十年重听皖江鸿。
潮声暝接千峰雨,塔顶高盘万里风。
吴楚上游新组练,中原落日旧艨艟。
欲商尊酒同心远,惆怅龙门意未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安庆怀黎天锡》是一首描写诗人在安庆城重游时所感所思的诗歌。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和注释
  • 诗的首句:”埤堄秋深落木空,十年重听皖江鸿”,这句描绘了安庆城的秋天景象,落木萧瑟,长江之水声似乎在耳边回响。
  • 次句:”潮声暝接千峰雨,塔顶高盘万里风”,描述了夜幕下的潮声和千峰间的细雨交融在一起的景象,以及高耸的塔楼被万里长风吹拂的情景。
  • 第三句:”吴楚上游新组练,中原落日旧艨艟”,通过吴楚和中原的地理与历史背景,表达了一种时空的交错感。
  • 最后两句:”欲商尊酒同心远,惆怅龙门意未穷”,反映了诗人对于友情和未来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无限遐想。
  1. 诗人介绍
  • 谢宾王:清词人。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在《过安庆怀黎天锡》中,他的笔触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安庆城的秋夜画卷,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蓝智:明末清初诗人。他的诗作风格豪迈,善于用词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其作品《过安庆怀黎天锡》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1. 诗歌赏析
  • 意象选择与运用:谢宾王在《过安庆怀黎天锡》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落木、江水、山雨、塔顶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氛围,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共鸣。
  • 情感表达的深度:诗中蕴含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安庆城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历史和情感的综合思考。
  1. 文化背景与历史影响
  • 历史时期: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 地域特色:《过安庆怀黎天锡》中的安庆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 文学价值与审美体验
  • 文学手法: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安庆城具体景物的描绘,又有抽象的情感抒发,使得诗歌既有形象性又富于哲理性,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成就。
  • 审美体验:通过对《过安庆怀黎天锡》的阅读,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魅力,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韵味和深远影响。

除了以上关于《过安庆怀黎天锡》的介绍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补充:

  • 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元末明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诗人可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可以深入挖掘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落木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凋零或岁月的流逝,长江水声可能代表着历史的洪流或是对未来的展望。
  • 探索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可以欣赏到诗人的艺术造诣。例如,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过安庆怀黎天锡》作为一首描绘作者在安庆城重游时所见所感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和深刻感受,更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层次思考。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读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