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峡桥至栖贤寺二首

断峡虹桥跨,乱山云锦张。
深潭半青黑,古树杂丹黄。
久堕微尘劫,难开说法堂。
诸天图象在,百轴宝琳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三峡桥至栖贤寺二首·其一》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世界相交融的古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1. 诗词原文
    断峡虹桥跨,乱山云锦张。
    深潭半青黑,古树杂丹黄。
    久堕微尘劫,难开说法堂。
    诸天图象在,百轴宝琳琅。

  2. 诗意解读

  • 断峡虹桥跨:描述一座古老的石桥横跨断崖之上,其上云雾缭绕,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这里的“虹桥”指的是桥梁,而“断峡”则形容峡谷的壮观景象。
  • 乱山云锦张:用“云锦”来形容山势多变且色彩斑斓,如同织锦般绚丽多姿。同时,“乱山”也暗示着群山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 深潭半青黑:描绘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潭水,其颜色呈现出深浅不一的青色,给人以神秘感。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水的清澈透明,还通过颜色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 古树杂丹黄:古树参天,枝叶繁茂,树干和树叶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丰富的色彩对比。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生机勃勃,也象征着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 久堕微尘劫,难开说法堂: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扰的无奈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这里的“微尘劫”比喻世间的纷纷扰扰,而“说法堂”则是佛教中讲经说法的地方,意味着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 诸天图象在,百轴宝琳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佛像或宗教图案比作珍贵的宝物,展现出它们在寺庙中的富丽堂皇。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力量,也体现了诗人对宗教艺术的欣赏和敬仰。
  1. 文学风格
  • 细腻描绘:诗人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来描绘景物,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如“深潭半青黑”、“古树杂丹黄”等诗句,都通过具体的色调和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 意境深远:诗歌不仅局限于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更通过对人物心境、历史沧桑等方面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如“久堕微尘劫,难开说法堂”等诗句,都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对精神世界的探寻。
  • 情感真挚: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无论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人都能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读者,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文化内涵
  • 宗教元素:《自三峡桥至栖贤寺二首·其一》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如“诸天图象在,百轴宝琳琅”等句,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瑰宝和佛教艺术的魅力。这既是对宗教信仰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 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历史、宇宙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如“久堕微尘劫”,不仅是对尘世烦恼的抒发,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思考超越了个人的悲欢离合,触及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命运。
  • 历史沧桑:诗歌中透露出的历史沧桑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敏感和对时代的反思。通过“何日乘轩过,他时剪烛谈”等句,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历史的尊重。

缪荃孙的《自三峡桥至栖贤寺二首·其一》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