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谈宴后,回首九年馀。
惨惨三秋节,凄凄一纸书。
梅花香未减,薤露痛何如。
咫尺扬州路,离怀未尽摅。
金石称三友,今存我一人。
家贫文字富,身贱性情真。
捃古编难乞,贻书墨尚新。
双鸡同斗酒,深愧未躬亲。
挽淩尘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淩尘遗》是清代诗人缪荃孙创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年间,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悲怆情绪和对亡者的深切追思,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情感价值。
缪荃孙(1789—1853),字秋帆,号筠仙,江苏江都人,是清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出身官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后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史研究专家,著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两浙輶轩录》等著作。缪荃孙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其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挽淩尘遗》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悼念诗。缪荃孙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故去亲人的无限哀思和不舍之情。诗中“鸠江谈宴后,回首九年馀”描绘了一种别离后的思念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诗句“惨惨三秋节,凄凄一纸书”则生动地刻画了因季节变迁而引起的悲伤情绪,以及书信带来的孤独与无助感。
诗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缪荃孙独特的审美取向。《挽淩尘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用词考究且情感饱满。诗中的“梅花香未减,薤露痛何如”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寓意着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与哀悼。此外,整首诗的结构严谨,情感层次丰富,从个人情感出发延伸至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显示出缪荃孙作为一位文人的深邃思考与文化担当。
《挽淩尘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部反映清代文人群体心理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缪荃孙本人的文化成就和思想深度,也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