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宿江楼

前月中秋登此楼,焦山白浪江中流。
今朝重向江楼宿,月明千里天如沐。
蒜岭秋横木叶残,瓜洲灯火朔风寒。
罔思梦雨横风夜,一样江山两样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宿江楼》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缪荃孙创作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再宿江楼》这首诗不仅是缪荃孙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那个时代文化、政治背景的反映。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诗人简介:《再宿江楼》的作者缪荃孙,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逝于民国八年(1919年)。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还是一位学者和图书馆之父。他的一生跨越了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过程。他的学识渊博,不仅在文史掌故上有深厚造诣,而且精于金石碑帖,对版本目录学也颇有研究,被时人尊称为“江阴夫子”,在中国近代图书馆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 诗歌内容:《再宿江楼》通过对比前月中秋和今朝重宿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在不同季节对同一地点的情感变化。前月中秋时,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焦山白浪江中流的景象;而今朝重访此地,则感受到了月光如洗、千里江山的美景。诗中还描绘了蒜岭秋景残败,瓜洲灯火微寒的场景,以及夜晚的梦境与现实的交织。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述,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3. 艺术特色:《再宿江楼》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诗人运用了生动的视觉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宁静而又动荡的时代之中。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的结合,诗作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美感和情感深度。

《再宿江楼》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一个时代的变迁展现给读者。它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