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行山

绝磴马萧萧,群峰气力骄。
苍云横上党,寒色满中条。
返辙河如带,扪车迹未遥。
龙门划诸水,禹力万年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太行山》是唐代诗人李隆基所作的一篇五言排律,此诗作于开元十一年正月,奉和李隆基的《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该诗通过描写皇帝与太行山之间的情感互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和民生关怀的深厚感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篇背景:《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正月,当时李隆基作为皇帝,在前往潞州的路上,创作了这首诗以应制。诗中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心境变化,还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治理理念。
  2. 诗歌内容:《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共分为前四句、第五至第八句、第九至第十二句、最后四句四部分,内容涉及个人情感、政治抱负以及与民众的联系等多个方面。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诗人以皇帝身份重登太行山时的庄严场景和愉悦心情;第五至第八句则详细描绘了太行山的壮丽景色;第九至第十二句描述了诗人察访民情、劝农耕作的过程;最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励精图治、建立盛唐的决心和信心。
  3.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得到加强。例如,“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这句,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又通过色彩的对比增强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此外,诗中使用了多种对偶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 文化意义:《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不仅是李隆基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唐朝盛世背景下的政治宣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爱,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治国理念和人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和政治的重要文献,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登太行山》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学价值而被广泛传颂,还因其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欣赏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唐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