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京口作

荻花摇落见苍烟,渺渺江流接楚天。
独鸟飞沉秋草外,乱山青到戍楼前。
潮通泽国寒生月,风飐樯镫夜泊船。
沙际渔歌兼牧笛,中宵䀨起水窗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舟京口作》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人文情怀,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猎经史百家以及各种典籍,尤其擅长丹青和诗词创作。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情感与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2. 诗歌原文:《泊舟京口》
    荻花摇落见苍烟,渺渺江流接楚天。 独鸟飞沈秋草外,乱山青到戍楼前。 潮通泽国寒生月,风飐樯镫夜泊船。 沙际渔歌兼牧笛,中宵䀨起水窗眠。
  3. 诗歌赏析:姚燮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的象征和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中“荻花摇落见苍烟,渺渺江流接楚天”描绘了一种凄凉而壮阔的景象,荻花的凋零和江水的流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独鸟飞沈秋草外,乱山青到戍楼前”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景物与人的历史背景相融合的画面,孤独的鸟儿飞过秋草,古老的山峦伸向远方的戍楼,这种描写既增加了诗的深度也增添了诗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江南水乡画面,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和关切。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姚燮深邃的思想境界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