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余隐居久候不遇

觅胜来幽境,兼之访所思。
到门寒绿绕,隔岸落花迟。
浅草归村路,斜阳罢钓时。
徘徊原野上,芳躅暮何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余隐居久候不遇》为清代诗人戴亨所作,是一首描绘诗人寻访一位隐士而未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遁世生活的追求和对隐逸文化的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戴亨:字通乾,号遂堂,生于乾隆六十年己卯(1795年),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官至齐河知县。他的诗歌作品《庆芝堂诗集》记录了他在官场和生活中的种种经历。
  1. 诗作原文
  • 原文
    觅胜来幽境,兼之访所思。
    到门寒绿绕,隔岸落花迟。
    浅草归村路,斜阳罢钓时。
    徘徊原野上,芳躅暮何之。
  1. 诗意解读
  • “觅胜来幽境”:表达了诗人为了寻找美好的地方来到一个幽静的场所。这里的“胜”可能指的是山水之美、文人雅致或是精神追求。
  • “兼之访所思”:诗人不仅为了游览美景而来,还有更深的目的是为了探访内心的思绪或某种情感寄托。
  • “寒绿绕”与“落花迟”:描述了门外的景色,寒意中的绿色植物环绕着门口,而远处的落花缓缓飘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稍带忧伤的氛围。
  • “浅草归村路,斜阳罢钓时”:这里通过“浅草”、“归村路”和“斜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面,夕阳西下,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准备回家,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自己或许也在寻找归途。
  • “徘徊原野上,芳躅暮何之”:表达了诗人在原野上的徘徊,以及对未知的迷茫或期待,这里的“芳躅”可能是指美好的足迹或回忆,但最终却不知所终。
  1. 赏析与鉴赏
  • 艺术手法:戴亨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段,如对偶、排比等,使诗句节奏鲜明,情感细腻。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意象,如“寒绿”、“落花”、“浅草”、“斜阳”、“芳躅”,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句的意境美。
  • 主题思想:虽然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但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

《访余隐居久候不遇》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诗篇,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