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雨后访沙门无垢

披襟怜霁色,仰首爱天容。
溽暑沈宵雨,新凉散候蛩。
茅堂寻野衲,石径度深松。
尘外清谈永,寥寥响梵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秋雨后访沙门无垢》是清代诗人戴亨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立秋时节,雨后拜访一位僧人的情景。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披襟怜霁色,仰首爱天容。
    溽暑沈宵雨,新凉散候蛩。
    茅堂寻野衲,石径度深松。
    尘外清谈永,寥寥响梵钟。

  2. 作者简介

  • 戴亨(1758年—1828年),字通乾,号遂堂,是清代的诗人。他出生于今辽宁辽阳的一个书香家庭,乾隆六十年己卯(1795年)考取进士,官至齐河知县。戴亨不仅以诗歌著称,还曾著有《庆芝堂诗集》,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推崇。
  1. 诗歌内容分析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在雨后的清新感受和对宁静环境的向往。从“披襟怜霁色”开始,诗人就展现出了一种欣赏自然之美的心态。接着“仰首爱天容”,则进一步描绘出一种仰望天宇、享受自然的惬意情景。
  • 景物描写:诗中描述了多种自然元素,如“溽暑沈宵雨”、“新凉散候蛩”,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雨后景象的生动变化,还传达了诗人对这种转变的细腻感受。
  • 人物交往:诗中的“茅堂寻野衲”、“石径度深松”两句,表现了诗人与僧侣的交流和对话,以及他们在清静环境中进行的禅修。
  • 宗教氛围:“尘外清谈永,寥寥响梵钟”这两句,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平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于宗教修行的向往和尊重。
  1. 文化背景
  • 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文人墨客们的创作活跃,诗歌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立秋雨后访沙门无垢》在艺术上追求意境的深远与高远。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 用词考究:诗中使用了大量精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披襟怜霁色”、“新凉散候蛩”等,都充满了诗意。这些词汇的选择和运用,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顺口又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立秋雨后访沙门无垢》不仅是一首反映清代文人生活情趣的作品,也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学成就,也能从中汲取到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心灵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