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斋见月

出世心如昨,羁尘迹尚初。
深宵闻远笛,孤月照荒庐。
诗句随年老,交情隔势疏。
茫茫天宇下,何处卜吾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斋见月”是一首唐代诗歌,由唐朝诗人宋之问所作。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月夜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下面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首诗:

  1. 作者背景:宋之问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涉及诗歌、赋、文等多种体裁。尽管他在仕途上历经坎坷,但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不凡的成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美,并加以表现,体现了唐代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

  2. 诗歌原文:“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这首诗通过描绘四季变换中的自然美景,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流转和时光变迁的感慨与思索。诗中通过对春天青翠的山林、秋天红艳的花蕊的描写,以及鸟儿的鸣叫和海槎的出现,展现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诗人感叹美好的事物总会消逝,但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美好追求。

  3. 诗作赏析:在鉴赏宋之问的《客斋见月》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运用了哪些修辞技巧;二是诗歌的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哪些词汇传达了内心的感情;三是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宋之问的《客斋见月》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更在情感深度和哲思广度上展现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客斋见月》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