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岁寒松

万物凋零日,青苍见尔辰。
虽能甘苦节,非不愿阳春。
岂羡知稀贵,偏于岁暮亲。
四时无改序,淹寂亦何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岁寒松》是清代诗人戴亨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写松树在寒冬中的坚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和坚持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戴亨(1758-1828),字通乾,号遂堂,辽阳(今属辽宁)人。乾隆六十年己卯(1795)进士,官齐河知县。著有《庆芝堂诗集》。
  1. 诗歌原文
    万物凋零日,青苍见尔辰。
    虽能甘苦节,非不愿阳春。
    岂羡知稀贵,偏于岁暮亲。
    四时无改序,淹寂亦何瞋。

  2. 诗歌解析

  • 万物凋零日,青苍见尔辰。:此句以四季更替为背景,突出了松树在冬季依然苍翠的特点。
  • 虽能甘苦节,非不愿阳春。:尽管松树可以承受寒冷,但它并不希望春天的到来。这里的“甘苦节”指的是松树在冬天能够保持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 岂羡知稀贵,偏于岁暮亲。:这里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欣赏,即松树在岁末之时更加珍贵。
  • 四时无改序,淹寂亦何瞋。:即使四季更替,岁月流转,松树也毫不在意,这种从容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
  1. 主题思想
  • 生命的力量:通过对松树在严冬中依然苍翠的形象,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力量。
  • 坚持与忍耐:诗中的“虽能甘苦节”和“非不愿阳春”反映了作者对坚持和忍耐的赞美。
  1. 艺术特色
  • 象征意义:松树在冬天的苍翠成为了坚贞不屈、高洁自守的象征。
  • 意境深远:诗中的画面简洁而深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1. 历史地位
  • 清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之一:戴亨的《赋得岁寒松》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也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咏物抒情的佳作:该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咏物抒情的佳作。

戴亨的《赋得岁寒松》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松树在严冬中依然苍翠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