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郊望

西风吹雨过燕城,茂草芳丛踏已平。
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
碎琴久绝王门操,归梦长牵故国情。
此日高堂闻画角,遥知清泪为儿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秋郊望》是清代诗人戴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初秋郊望》的作者是戴亨,字通乾,号遂堂,是清代的诗人,生于乾隆六十年己卯(即1795年),卒于道光十五年乙巳(1845年)。他是一位进士出身,官至齐河知县。戴亨不仅在文学上有造诣,他还著有《庆芝堂诗集》,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2. 诗歌原文:《初秋郊望》的原文如下:“西风吹雨过燕城,茂草芳丛踏已平。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碎琴久绝王门操,归梦长牵故国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诗中的“西风吹雨过燕城”勾勒出了一幅风雨交加的景象,而“茂草芳丛踏已平”则透露出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这样的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最后两句“碎琴久绝王门操,归梦长牵故国情”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故国的深厚情感。
  3. 主题思想:《初秋郊望》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部情感的史诗。诗中的“西风吹雨过燕城”,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茂草芳丛踏已平”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循环;“穿云归雁听无声”则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故人、旧事的无限怀念和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理想。
  4. 艺术手法:《初秋郊望》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诗人善于利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如诗中的“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用简短的句子传达了深邃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印象。其次,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例如,“西风吹雨过燕城”中的“燕城”可能寓意着诗人的故乡,而“茂草芳丛”则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5. 历史背景:《初秋郊望》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吟咏自然景色以抒发情感。《初秋郊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艺术瑰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6. 文学价值:《初秋郊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语言的精炼、意象的新颖以及情感的真挚,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初秋郊望》不仅因其艺术魅力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受到历代诗人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