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雨过燕城,茂草芳丛踏已平。
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
碎琴久绝王门操,归梦长牵故国情。
此日高堂闻画角,遥知清泪为儿倾。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与写作。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诗词内容,把握诗词主旨。本篇为五律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以“秋”为中心意象,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初秋郊望

西风吹雨过燕城,茂草芳丛踏已平。

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

碎琴久绝王门操,归梦长牵故国情。

此日高堂闻画角,遥知清泪为儿倾。

【注释】

  1. 燕城:指燕国都城蓟城,位于今北京一带。
  2. 介树:高大挺拔的树木。
  3. 王门:皇宫门户,这里代指朝廷。
    【译文】
    秋天的风带着雨水吹过燕城,茂密的草丛已经踩平。
    高大的树上挂满了霜,但还没有落下,天空中飞翔着的归雁听不到声音。
    久违的琴声已经断绝了宫廷里的演奏,而我的思乡之梦却长久地牵系着故乡的情。
    今天在高堂上听到远处传来的战鼓声,我不禁想起家乡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哀怨,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
    【赏析】
    这首七古诗是一首抒写思乡怀人之作,是诗人于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时,因避乱至幽州所作。诗中描绘了秋日登高所见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联写登高所见之景。“西风吹雨过燕城”,一个“过”字,将风雨飘摇之势和燕城之危紧接一起,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茂草芳丛踏已平”,点染出了荒草遍野、杂草丛生的景象。这一句是说经过连日的风雨,草木凋零,荒草遍地,一片荒凉。
    颔联写所望所见之景。“介树严霜看未落,穿云归雁听无声”,这是说站在高处眺望,只见高大的树木被严霜覆盖,还未落下,飞鸿在高空穿行而发出的叫声却听不清楚。这是说天气寒冷,树枝挂满白霜;空中有一群大雁正飞向北方,但因为风大而听不清它们的鸣叫。“介树严霜”中的“介”,通“结”,结实的意思;“严霜”指浓重寒霜。“严霜”二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寒意,又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颈联写所感所思之情。“碎琴久绝王门操,归梦长牵故国情”,诗人说自己多年没有弹奏琴曲了。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他长期在外漂泊,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常常做着这样的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但是当他醒来的时候,又觉得一切都是空想。“故国之思”是指怀念故乡之情,诗人用“梦”来表达这种感情,显得含蓄蕴藉。“梦”在这里既是诗人的主观愿望,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故国情”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尾联写所闻所见之事。“此日高堂闻画角,遥知清泪为儿倾。”这是说在这秋天里,诗人在京城里听到了凄凉的号角声,他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想到他们也许正在伤心地流泪。“高堂”是指京城长安,“清泪为儿倾”中的“清”是清澈的意思,这里的“清泪”指的是亲人的眼泪,“为儿倾”指的是为了孩子而落泪。诗人用“画角”作为听觉形象来渲染气氛,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使整首诗歌更加生动感人。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