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秋岑

野水经霜镜远空,西峰过雨翠崇隆。
正期蜡屐寻僧舍,无那蒲帆返桂丛。
昔日烟霞诗社在,扁舟蓑笠酒人同。
燕台应念羁愁客,翘首南云望雁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毛秋岑》是清代诗人戴亨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感怀与期盼。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送毛秋岑》的创作背景不详,诗中透露出诗人与友人在某一时刻的情感交流,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反映当时的心情和氛围。诗人可能与友人在某一特定场合有过深刻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因此留下了这首作品。
  2. 诗歌内容:《送毛秋岑》描绘了一幅清幽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展现了内心的感受。诗句“槐荫阴阴覆索居,泉声㶁㶁溜空除”形象地刻画了秋天的氛围,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送毛秋岑去后次日作》中“江冷丹枫人去远,月明孤馆雁来初”两句更是将季节特征与友人离去后的孤独感完美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哀思与不舍。
  3. 艺术手法:戴亨在《送毛秋岑》中运用了一种典型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即通过对比和象征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例如,“江冷丹枫人去远”与“月明孤馆雁来初”的对比,既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此外,戴亨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景物来抒发感情,如“正期蜡屐寻僧舍,无那蒲帆返桂丛”,通过描述寻找友人的场景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 文化价值:《送毛秋岑》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同时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诗中的自然意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送毛秋岑》作为戴亨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离别以及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境界,还可以从中汲取情感的力量,为现代社会带来灵感与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