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晚渡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
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浑河晚渡》是清代诗人戴梓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以及历史变迁的感悟。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浑河的自然风貌,还蕴含着对历史的深沉思索。以下是关于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介绍:

  1. 诗人简介
  • 戴梓(1649-1726),清代著名机械、兵器制造家,其一生致力于机械和兵器的研究与创新,研制出多种先进火器,对中国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 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
  • 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
  1. 诗篇内容解析
  • 暮山衔落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暮山映衬着落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 野色动高秋:表达了秋天野景的变化,高秋时节,万物凋零,但大自然的美依然动人心扉。
  • 鸟下空林外:描写了鸟儿飞过空旷的树林,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 人来古渡头:描述了人来人往的古渡头,反映出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 微风飘短发:通过微风拂动头发的场景,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纤月傍轻舟:月光下,轻舟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浪漫的氛围。
  • 十里城南望:表达了站在城墙上远眺十里之外的景色,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 钟声咽戍楼:钟声响起,回荡在戍楼之上,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时间的流逝。
  1. 诗歌背景
  • 《浑河晚渡》作为“盛京十六景”之一,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闻名遐迩。
  • 戴梓的这首诗不仅是对浑河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过往历史的深刻反思。

《浑河晚渡》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对自然美和历史变迁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