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
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
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
【注释】:
- 暮山衔落日:黄昏时的大山吞没着落日。
- 野色动高秋:秋天的野外景色在微风中摇曳生姿。
- 空林外:树林之外的天空。
- 人:行人,指过往的旅客。
- 纤月傍轻舟:月亮在水面上轻轻晃动,好像小船在移动。
- 城南望:在城南方向遥望。
- 钟声咽戍楼:远方戍楼的钟声低沉而悠扬。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色中自然景色和人间活动的古诗。首句“暮山衔落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壮观景象,用“衔”字生动地表现了落日与山峰相互依偎的场景。次句“野色动高秋”则通过“动”字,表达了深秋时节田野里色彩的变化,给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感觉。第三句“鸟下空林外”,以“鸟”作为观察者的角色,描绘出一幅鸟儿在天空中飞翔的生动画面,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第四句“人来古渡头”,则是通过“人来”这一动作,展现了渡口边人们的活动场景,为接下来的抒情铺垫了背景。第五句“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细节。这里的“微风”和“纤月”分别象征着轻柔和细腻的自然元素,而“飘短发”则增添了一份诗意和动感。第六句“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则是对整个场景的升华。通过“十里”的远观,以及“钟声咽戍楼”的听觉感受,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中。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晚秋画面,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