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

皎皎今宵月,盈盈独系秋。
坐深飞列宿,望远注双眸。
似有怀人怨,将无作客忧。
雁横千里外,酒醒五更头。
丛菊疏砧苑,丹峰送别洲。
金风人徙倚,玉笛听霜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含蓄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怀念。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戴叔伦生平:戴叔伦(792年—865年),字叔子,自号陶庵,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萧山,后因家道中落而流寓江南。戴叔伦以其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情感,成为晚唐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
  • 创作风格:戴叔伦擅长七言律诗和绝句,尤以七绝见长。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1. 作品原文与翻译
  • 原文:《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皎皎今宵月,盈盈独系秋。坐深飞列宿,望远注双眸。似有怀人怨,将无作客忧。雁横千里外,酒醒五更头。丛菊疏砧苑,丹峰送别洲。金风人徙倚,玉笛听霜楼。
  • 译文:皎洁的月光洒下,今夜的月亮格外明亮。我独自一人静坐,思绪随着天空中的星星飞转。望着远方,眼中充满了对朋友的思念。似乎心中充满了哀怨,又似乎在担心自己身处异乡。寒风中,一只大雁横穿万里,仿佛带着我的思念远去。醒来时,已是深夜五更。菊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远处的山峦被霜覆盖,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风吹过,我倚靠在高楼之上,听着悠扬的笛声。
  1. 诗句解析
  • 皎皎今宵月,盈盈独系秋。:这里的“皎皎”形容月亮明亮清澈,而“盈盈”则描绘了秋天的丰满和丰盈。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独自欣赏夜空中明月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 坐深飞列宿,望远注双眸。:这里的“坐深”意味着长时间地坐着,而“飞列宿”则形象地描绘了星星闪烁的景象。诗人通过仰望星空,似乎在寻找着远方的朋友。
  • 似有怀人怨,将无作客忧。:这里的“怀人”指的是思念朋友的情绪,而“作客”则是远离家乡在外为客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两行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以及自己作为客人的忧虑。
  • 雁横千里外,酒醒五更头。:这里的“雁横”描述了大雁横越千里的情景,而“酒醒五更头”则表明了诗人已经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两行诗既展示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也表现了他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情形。
  • 丛菊疏砧苑,丹峰送别洲。:这里的“丛菊”和“疏砧”都是秋天常见的元素,分别指菊花盛开和稀疏的捣衣声。而“丹峰送别州”则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 金风人徙倚,玉笛听霜楼。:这里的“金风”指的是秋风,而“人徙倚”则描绘了人们在风中徘徊的场景。诗人通过这一句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还透露出一种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玉笛听霜楼”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楼上倾听笛声的情景,这种独特的听觉体验使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朋友的存在和自己的孤寂。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丰富:戴叔伦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皎皎今宵月”、“盈盈独系秋”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所经历的情感变化。
  • 抒情手法独特:戴叔伦擅长运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他的诗歌既有直抒胸臆的一面,也有含蓄蕴藉的一面。如在《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中,诗人巧妙地使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体现了自己的情感深度,又不过于直白,增添了诗歌的美感。
  • 语言简练:戴叔伦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抒发个人情感,他都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富有感染力。
  1. 主题思想探讨
  • 友情珍贵:通过《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戴叔伦表达了对远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牵挂。尽管身处异地,但诗人心中的思念却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确定这份思念究竟属于谁。这不仅展示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友情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 孤独与思念: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孤独和思念的情感。秋天的夜晚,明月清辉下的孤独身影,以及远方飞鸟的身影,都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赋得不知秋思在谁家》不仅展示了戴叔伦卓越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