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祠

层叠山难画,渊明却赋归。
兴因新秫酒,家有旧柴扉。
祠瓦藤穿漏,碑书斧砺稀。
滔滔江水阔,谁觉折腰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祠》是清代诗人韩锡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韩锡胙:《陶祠》的作者是清代福建青田人,字介圭号湘岩的韩锡胙。韩锡胙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除了诗歌,他还擅长古文及书画。其代表作品包括《滑疑集》等。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2. 诗歌原文
    层叠山难画,渊明却赋归。兴因新秫酒,家有旧柴扉。
    祠瓦藤穿漏,碑书斧砺稀。滔滔江水阔,谁觉折腰非。
  3. 诗歌鉴赏:韩锡胙的《陶祠》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陶渊明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诗中“层叠山难画”与“渊明却赋归”,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兴因新秫酒,家有旧柴扉”则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对传统建筑风格的描写,如“祠瓦藤穿漏,碑书斧砺稀”,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古代祠堂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积淀。
  4. 诗歌背景
  • 《陶祠》作为韩锡胙的作品,其创作背景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的一种致敬。通过对陶渊明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韩锡胙试图传递一种超脱尘世、崇尚自然的人生哲学。
  • 韩锡胙的创作时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的文人普遍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陶祠》不仅是对陶渊明个人生活的描述,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一种反映。
  1. 文化影响
  • 《陶祠》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韩锡胙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宋代祠官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学者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
  • 韩锡胙通过《陶祠》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都以陶渊明为榜样,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祠》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韩锡胙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对中国文人精神的一次深刻反思和传承。对于爱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人们来说,了解并欣赏《陶祠》这样的作品,无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