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邹坤初归山东

超然台上客,九月客燕台。
白玉何为者,黄金道可哀。
风尘沧海尽,烟树穆陵开。
为约今归去,明年还更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邹坤初归山东》是一首明末清初的五言律诗,由诗人魏际瑞创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 作者简介
  • 魏际瑞(1612年-1677年),字善伯,号易堂,江西宁都人。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诗人、学者和文人,与弟魏禧、魏礼及彭士望并称“易堂九子”。魏际瑞因其文学成就而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其作品多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1. 诗歌原文
    超然台上客,九月客燕台。
    白玉何为者,黄金道可哀。
    风尘沧海尽,烟树穆陵开。
    为约今归去,明年还更来。

  2. 诗歌内容

  • 超然台上客:此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
  • 九月客燕台:九月通常象征着秋天,燕台则可能是指京城或某个重要的地点,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远离家乡的情感。
  • 白玉何为者:白玉作为贵重之物,此处可能隐喻着诗人的才华或高尚的理想,但为何如此被使用,又有何不妥,引发深思。
  • 黄金道可哀:这里的黄金可能指代仕途中的得失,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看淡的心态。
  • 风尘沧海尽:沧海象征着广阔无垠的世界,风尘则暗示了世事的沧桑变化。
  • 烟树穆陵开:穆陵可能是地名,烟树则营造出一种朦胧、美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 为约今归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
  • 明年还更来:预示着诗人期待与友人明年再次相聚的情景。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送邹坤初归山东》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白玉和黄金的命运,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轻、追求精神境界的态度。同时,诗歌中大量使用了象征和暗喻,如“风尘”和“沧海”等,增加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人通过对友人即将离去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深深的留恋之情。
  • 文化内涵:作为明末清初的作品,《送邹坤初归山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沉浮。
  1. 历史背景
  • 在清朝初期,社会环境相对动荡,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纷纷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斗争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 魏际瑞本人也是一位积极参与抗清斗争的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所贡献。他的这些经历和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送邹坤初归山东》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反映时代风貌和个体情感的画卷。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