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元日侍班候贺雪中口占

骨瘦筋衰六十翁,班行犹自缀群公。
无才只觉君恩重,揣分安能国计充。
民力艰难愁鬓里,天心仁爱雪花中。
朝家自有真刘晏,早济三军奏捷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巳元日侍班候贺雪中口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出自他的《东坡志林》卷三。此诗表达了作者在元日(正月初一)等待朝贺时,看到大雪纷飞的美景而心生感慨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丁巳元日侍班,候贺雪中口占  
天与风流云与月,云出无心水出神。  
莫怪枝头春早见,人生何处不逢春!  

诗人在开头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日景象:天空飘洒着雪花,似乎有意无意地飘落,云彩仿佛随着风儿飘动,月亮则在云层之中若隐若现,形成了一副美丽的冬夜图景。诗人用“天与”“云与”“月”等词汇来形容大自然的和谐美,展现了他深厚的自然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诗人通过“云出无心水出神”两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而自然,好像一切都是无心之举,却又自然而然。这种观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人转向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莫怪枝头春早见”。这句话是在说,尽管人们常说春天来得晚,但枝头的花儿却已经早早地绽放了。诗人用这个比喻来表达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应该灰心丧气,因为春天总会到来,万物终将复苏。

诗人以“人生何处不逢春”作为结束,再次强调了生活的乐观主义态度。在他看来,无论在哪个角落,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人生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