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褚参军梅君

江上烽烟烛帝州,内臣欢乐外臣忧。
简文东府千烧尽,皋露西台一哭休。
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
遥怜倚马秋风客,咄咄书空志未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瞿师周的《赠褚参军梅君·江上烽烟烛帝州》是一首清代的古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意义以及其在文学上的价值:

  1. 诗歌原文
    江上烽烟烛帝州,内臣欢乐外臣忧。
    简文东府千烧尽,皋露西台一哭休。
    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
    遥怜倚马秋风客,咄咄书空志未酬。

  2. 内容解析

  • 背景描绘:诗中“江上烽烟烛帝州”描绘了一幅战争烽火连天的宏大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与不满。
  • 人物情感:通过“内臣欢乐外臣忧”表达了朝廷内外的不同命运和感受;“简文东府千烧尽,皋露西台一哭休”则揭示了权贵们的奢侈糜烂与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 政治态度:诗中的“击楫未能延国祚,投鞭真可断江流”透露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改变现状的决心。
  • 理想追求:“遥怜倚马秋风客,咄咄书空志未酬”反映了诗人对才华被埋没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实现抱负的执着追求。
  1. 文学价值
  • 历史背景:《赠褚参军梅君》作为清朝的文学作品,为研究清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政治动态等,都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重要依据。
  • 艺术特色: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如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比喻,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动和思想深度。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 思想内涵:诗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表达了个人对于时政的看法,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文化传承《赠褚参军梅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清代初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瞿师周的《赠褚参军梅君·江上烽烟烛帝州》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