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下斜阳。雨又鸣廊。侍儿撑出夹衣裳。置却怕寒添怕暖,几费商量。
金鸭罢焚香。卸了残妆。百无聊赖倚银床。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
卖花声夏闺
介绍
《卖花声·夏闺》是清朝诗人聂树楷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而且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诗的原文如下:
檐角下斜阳。雨又鸣廊。侍儿撑出夹衣裳。置却怕寒添怕暖,几费商量。金鸭罢焚香。卸了残妆。百无聊赖倚银床。不信炎天更漏促,梦短宵长。
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来看,它采用了四言句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卖花声》这一题目本身就带有一种古风雅韵,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闲适生活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聂树楷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形式,使得整首诗既符合传统审美,又不失现代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的精准把握。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夏日傍晚闺房中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檐角下斜阳”、“雨又鸣廊”、“侍儿撑出夹衣裳”等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排比、对比等,使得整首诗既生动又富有节奏感。例如,“置却怕寒添怕暖”,通过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无奈;“百无聊赖倚银床”,则形象地展现了夏日夜晚的寂寞与无聊。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读者的共鸣。
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看,《卖花声·夏闺》不仅是一首反映日常生活的诗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作品。诗中的主人公在热夏之中感到时间的流逝,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思考价值,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中的美与遗憾,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卖花声·夏闺》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享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了解古代的生活和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从而获得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卖花声·夏闺》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在文化和哲学层面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才华,还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和力量。因此,无论是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还是普通的读者,阅读和理解《卖花声·夏闺》都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