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人揽明月,独上黄金台。
千里一凭眺,幽燕气壮哉。
高寒俯城阙,清啸出蓬莱。
知有匡时略,长天首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骚人揽明月,独上黄金台。
千里一凭眺,幽燕气壮哉。
高寒俯城阙,清啸出蓬莱。
知有匡时略,长天首重回。
《题杨雪沧观察浚燕台看月图》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的原文如下:
独坐幽篁里,终日不见春。
忽逢江上翁,笑谈松下风。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王之涣在长安任职期间,他与杨雪沧相识并成为了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游览名胜古迹,享受山水之美。然而,由于工作等原因,他们很少有机会相见,只能在各自的住所中度过。
诗中“独坐幽篁里”描绘了王之涣独自坐在幽静竹林中的孤寂场景。竹子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而诗人在这里独自品味着孤独的滋味。接下来的“终日不见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思念之情,因为春天是万物更新、生机盎然的季节,但此刻诗人却无法见到它。
当王之涣与杨雪沧再次相见时,他们一同漫步到了江边的松树下。这里的“忽逢江上翁”,指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老渔夫。这位老渔夫与他们的谈话充满了乐趣,仿佛春风拂过松林,使得周围的一切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题杨雪沧观察浚燕台看月图》通过描绘王之涣与杨雪沧在幽静竹林中的对话,以及他们共同欣赏月夜美景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