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独酌忆雅堂

败荻空江敛暮云,江头沽酒最思君。
十分无过中秋月,总被诗人占九分。
沧洲为客六逢秋,取次逢秋压客愁。
一酒一花兼一我,此时颇似谪仙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夜独酌忆雅堂》是清代诗人苏镜潭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一个在中秋节月圆之夜的文人孤独饮酒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苏镜潭(约1690年—约1754年),清代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有学问的书香门第,其家族在清初有着较高的声望,他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诗人。
  2. 诗歌原文:《中秋夜独酌忆雅堂》,“败荻空江敛暮云,江头沽酒最思君。”描述了中秋之夜,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空旷的江面,心中充满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十分无过中秋月,总被诗人占九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明月的无限赞美和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因为明月常常被众多诗人所占据,而无法完全属于自己。“沧洲为客六逢秋,取次逢秋压客愁。”这里通过“沧洲”一词,传达出诗人身处异地、客居他乡的凄凉景象。“一酒一花兼一我,此时颇似谪仙不。”则表现了诗人在中秋佳节独自饮酒赏花,心境仿佛与古代的隐士们相仿,超脱世俗,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3. 作品背景:《中秋夜独酌忆雅堂》创作于清朝晚期,这一时期的文坛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作品。苏镜潭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自然也受到了时代的熏陶,反映了那个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

《中秋夜独酌忆雅堂》不仅因其优美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被世人所称颂,更因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