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晦公见寄七律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沈哀。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晦公见寄七律》是苏曼殊的作品之一,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与背景:

  1. 作者简介
  • 苏曼殊(1884年—1918年),名元骏,字子谷,一字子皋,一字子皋生,号曼殊,后改佛学名为三时,又号暗香、子谷等。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翻译家、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 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
  • 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收拾禅心侍镜台”暗示了对内心的修行与反思,而“沾泥残絮有沉哀”则反映了世事无常和历史的沧桑感。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如“禅心”、“镜台”、“湘弦”、“胭脂泪”、“香火”、“劫后灰”等意象,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使读者能够在视觉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 艺术特色:苏曼殊的诗歌常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哲学意味,这种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读晦公见寄七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读晦公见寄七律》不仅展示了苏曼殊作为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近现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