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平户延平诞生处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馀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平户延平诞生处》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苏曼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写郑公石、沙白松青等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尽哀思。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原名玄瑛,字子谷,后为僧,号曼殊。他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等文,曾任报刊编辑及学校教师。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参加南社。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并翻译拜伦、雨果等人作品。有《苏曼殊全集》。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诗歌原文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馀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郑公石”这一意象,展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同时,夕阳下的沙滩与青松,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美,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向往。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神州大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历史的深深敬仰。尤其是最后的“袈裟和泪伏碑前”,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操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1. 历史背景
  • 《谒平户延平诞生处》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诸多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1. 文化意义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在历史上一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苏曼殊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谒平户延平诞生处》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时代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文化背景,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