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戍八月感事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才心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戌八月感事》是晚清诗人严复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感痛戊戌变法失败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严复,字又陵,一字几道,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他在戊戌变法期间,积极参与维新运动,主张改革,反对顽固守旧,但最终因保守势力的阻挠而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
  1. 诗歌原文
    近现代
    戊戍八月感事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
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莫遣才心灰。

  1. 诗歌赏析
  • 首联与颔联:严复通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刻画,表达了对爱国志士遭受迫害的深切同情。首联“求治翻为罪”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变法的强硬态度,使得许多推行改革的人反而受到了惩罚,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压抑。颔联“明时误爱才”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统治者对于人才的不理解和误解,这种盲目的政策导向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牺牲。
  • 颈联与尾联:在颈联中,严复描绘了燕市(北京)的恐怖黑暗环境,暗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社会氛围。尾联则运用典故,通过“鸣犊”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希望。同时,尾联中的“莫遣才心灰”也反映了严复对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无奈和失望。
  1. 创作背景
  • 《戊戌八月感事》的创作背景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这场旨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体的变革,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成功实施。变法失败不仅让许多有志之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使得改革的成果付诸东流。
  • 严复本人虽然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其影响力有限,最终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其个人经历的一种表达。

《戊戌八月感事》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严复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悲观预言,这首诗传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困境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