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 秋兴

晓风生。晚烟深。几树丹枫点翠屏。钟声处处闻。
零白露。罨青云。征雁萧萧下远汀。斜阳照短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您询问的文学作品“长相思·秋兴”实际上是由明代朱栴所著,名为《长相思·秋眺》。下面将对其背景、内容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朱栴(1360年—1425年),字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他在宁夏地区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镇守西北边疆的重要角色。朱栴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其作品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塞地区的风貌和士兵的生活状态。
  1. 原文内容
  • 《长相思·秋眺》中,朱栴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忧愁来抒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例如,“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这几句不仅展现了边陲之地的辽阔与孤寂,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悲凉。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边塞诗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们通常以壮阔的山河、艰苦的环境为背景,反映出边防将士的辛劳与牺牲。朱栴的《长相思·秋眺》便是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表现了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更折射出他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以及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朱栴的《长相思·秋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边塞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至明代中国北方边塞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