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北征次留仙江陵见寄原韵

十载行藏,几度相看,邮亭一灯。任迷离缬眼,非花非雾,横斜世路,为谷为陵。湘佩徒捐,郢歌谁和,看到无心似未曾。归来好,过琵琶江浦,也湿吴绫。
蛾屑淡后谁憎。只倦翮追飞感倍增。向韶年青鬓,都添缟雪,春风紫陌,几践玄冰。去就难同,平生可念,要路由人衮衮登。吾休矣,有茶烟禅榻,片石疏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并非严绳孙的作品,而是宋代辛弃疾的词作。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临沂(今属山东省)人。他的词以其激昂的情感和豪迈的风格著称,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
  1. 词作原文
    十载行藏,几度相看,邮亭一灯。任迷离缬眼,非花非雾,横斜世路,为谷为陵。湘佩徒捐,郢歌谁和,看到无心似未曾。归来好,过琵琶江浦,也湿吴绫。蛾眉淡后谁憎。只倦翮追飞感倍增。

  2.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此词表达了辛弃疾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和感慨。通过对比自己与外界的遭遇和内心的变化,抒发了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词作在艺术上追求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风格,其词中既有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有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深切的关怀。在表达方式上,他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沁园春·北征次留仙江陵见寄原韵》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而非明清时期的严绳孙所作。辛弃疾的词作以其激昂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