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弦泉

石上悬琴琴醉寒,五更三点是谁弹?
清音流出相思泪,月照风吹竟不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鸣弦泉》是清代音可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安徽省黄山市的鸣弦泉为背景,通过描绘泉水与石壁之间的互动,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音可生平:音可,字白,俗姓邓,武冈(今属湖南省)人。他在明末清初时期活跃,先后住锡于皖城清凉庵、黄山莲花峰庵等处。他的出家经历以及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 作品风格:音可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表达其深刻的思想感情。在《鸣弦泉》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1. 诗词原文
  • 山头一片石,流水鸣溅溅。薰风忽相激,吹入伯牙弦。有石横卧如横琴,瀑泉激石弹清音。我携焦尾写其调,一曲未终风满林。
  1. 艺术特色
  • 比喻手法:《鸣弦泉》中,音可巧妙地将泉水击打岩石的声音比作“伯牙的琴声”,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意境美,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声音的同时,联想到了古代音乐家的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厚度。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鸣弦泉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诗中的“伤心落泪”之语,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或所爱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1. 文化意义
  • 《鸣弦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首蕴含深意的作品。它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界和谐与美感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慨。
  • 作为清代文学作品,《鸣弦泉》不仅展示了音可的艺术成就,也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文学风格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1. 历史影响
  • 《鸣弦泉》问世后,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赞誉。许多学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赏析,认为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 在文学史上,这首诗被后人多次引用,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山水诗的重要文本。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宝库,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借鉴。

《鸣弦泉》作为音可的一首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和欣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