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空岩上杜公亭

杜老留题处,征帆又此停。
水痕侵岸白,岳色向人青。
樯燕飞何处,江猿不可听。
劫来一凭眺,落叶满空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空岩上杜公亭》是清末民国初的诗人释敬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敬安,字寄禪,号八指头陀,是清末民国初湖南湘潭人。他本姓黄,幼读私塾后不乐儒业,出家后发愤学诗,致力于诗歌创作,并有《八指头陀诗集》流传后世。

  2. 作品原文
    杜老留题处,
    征帆又此停。
    水痕侵岸白,
    岳色向人青。
    樯燕飞何处,
    江猿不可听。

  3. 诗句解析

  • 杜老留题处,征帆又此停:描述了杜老留下的题词之处,以及过往船只在此停下的情景,展现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水痕侵岸白,岳色向人青:描绘了湖水拍打岸边形成的白色痕迹,以及远处岳峦的颜色呈现出的青色,生动地捕捉了洞庭湖的自然风貌。
  • 樯燕飞何处,江猿不可听:表达了燕子在何处飞翔,以及江中猿猴的声音让人无法辨识的意境,增添了诗中的神秘与深远感。
  1. 艺术特色
  • 意境悠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中,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景色的珍惜和向往。
  • 意象鲜明:诗中的“杜老”、 “征帆”、“水痕”、“岳色”、“樯燕”、“江猿”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语言质朴:虽然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但诗人的语言却十分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感受。
  1. 文化意义
  • 《泊空岩上杜公亭》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怀念,传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愿。
  • 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启迪人们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泊空岩上杜公亭》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诗词艺术,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传统。

相关推荐